目录
大连财经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转设组建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法学、文学、艺术学等五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自2001年学校创立以来,学校一直秉承母体学校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的传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走规范化、智能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
大连财经学院设有会计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高职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体育部等基层教学单位,目前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审计学、经济统计学、资产评估、金融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投资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商务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物流管理和广播电视编导24个本科专业和会计、金融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4个专科专业,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份,学校在辽宁省的招生录取线一直居全省民办高校前茅。
多年来,学校在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学校已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沈阳分行、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大商集团等100余家知名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就业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连财经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日益明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开新的历史画卷,学校将秉承“教学相长、质量至上、重在应用、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与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财经学院,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大连财经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3326名,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其中本科毕业生2852人,专科毕业生474人。图1-1。
图1-1 2018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人数
我校2018届毕业生分布在24个专业,各专业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占毕业生总数的13.09%;金融学,占毕业生总数的11.00%;财务管理,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56%。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组成结构详见表1-2。
本科专业 |
人数 |
本科专业 |
人数 |
财务管理 |
318 |
旅游管理 |
151 |
财政学 |
87 |
人力资源管理 |
76 |
法学 |
157 |
商务英语 |
141 |
工程管理 |
133 |
审计学 |
82 |
广播电视编导 |
56 |
市场营销学 |
14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28 |
税收学 |
87 |
会计学 |
440 |
物流管理 |
153 |
金融学 |
366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1 |
经济统计学 |
64 |
资产评估 |
7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43 |
|
|
专科专业 |
人数 |
专科专业 |
人数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73 |
装潢艺术设计 |
46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49 |
环境艺术设计 |
42 |
会计 |
264 |
|
|
表1-2 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961人,占总毕业人数的28.89%;女生23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1.11%,总体男女性别比例为1:2.5。从专业来看,各专业的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人数,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男女性别比例为1:3.48,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倍。详见表1-3、图1-4。
专业 |
女 |
男 |
财务管理 |
247 |
71 |
财政学 |
69 |
18 |
法学 |
117 |
40 |
工程管理 |
64 |
69 |
广播电视编导 |
41 |
15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69 |
59 |
会计学 |
333 |
107 |
金融学 |
197 |
169 |
经济统计学 |
40 |
2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36 |
7 |
旅游管理 |
114 |
37 |
人力资源管理 |
62 |
14 |
商务英语 |
115 |
26 |
审计学 |
63 |
19 |
市场营销学 |
99 |
47 |
税收学 |
71 |
16 |
物流管理 |
106 |
4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31 |
20 |
资产评估 |
55 |
18 |
环境艺术设计 |
24 |
18 |
会计 |
211 |
53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50 |
23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29 |
20 |
装潢艺术设计 |
22 |
24 |
表1-3专业男生女生人数
图1-4 2018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男女比例
我校2018届毕业生来源于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较广,但主要生源为辽宁省生源,人数为2358人,所占的比重达到70.90%;外地生源人数较多的来自于黑龙江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图1-5。图1-5各省份毕业生生源数
就业率就是反映在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2.72%。图2-1。
图2-1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比例
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不等,其中金融学、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详见表2-2
学院 |
专业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专业就业率 |
|
初次就业率(%) |
年终就业率(%) |
||||
会计学院 |
财务管理 |
318 |
290 |
88.05 |
91.19 |
会计学 |
440 |
386 |
80.45 |
87.37 |
|
审计学 |
82 |
72 |
89.02 |
87.8 |
|
资产评估 |
73 |
67 |
83.56 |
91.78 |
|
经济学院 |
税收学 |
87 |
83 |
89.66 |
95.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28 |
207 |
84.65 |
90.79 |
|
财政学 |
87 |
71 |
75.86 |
81.61 |
|
金融学 |
366 |
342 |
86.06 |
93.44 |
|
经济统计学 |
64 |
55 |
68.75 |
85.94 |
|
工商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43 |
41 |
88.37 |
95.35 |
旅游管理 |
151 |
140 |
88.74 |
92.72 |
|
人力资源管理 |
76 |
74 |
96.05 |
97.37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1 |
51 |
84.31 |
100 |
|
物流管理 |
153 |
148 |
94.12 |
96.73 |
|
市场营销学 |
146 |
144 |
91.96 |
98.63 |
|
工程管理 |
133 |
125 |
76.69 |
93.98 |
|
法学院 |
法学 |
157 |
148 |
89.17 |
94.27 |
广播电视编导 |
56 |
55 |
96.43 |
98.21 |
|
国际商学院 |
商务英语 |
141 |
132 |
86.52 |
93.62 |
高职学院 |
环境艺术设计 |
42 |
41 |
97.62 |
97.62 |
会计 |
264 |
251 |
92.42 |
95.08 |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73 |
69 |
94.52 |
94.52 |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49 |
47 |
95.92 |
95.92 |
|
装潢艺术设计 |
46 |
44 |
95.65 |
95.65 |
表2-2各专业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就业率比女生就业率略高,其中女生的就业率为92.47%,男生的就业率为93.34%。图2-3。
图2-3 2018届男女毕业生就业率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38%。北京、上海生源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而江西省和山西省的就业率较低,分别为72.73%和77.61%。详见表2-4。
生源地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上海市 |
7 |
7 |
100.00 |
广西省 |
60 |
54 |
90.00 |
山东省 |
,
23 |
22 |
95.65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2 |
31 |
96.88 |
江西省 |
11 |
8 |
72.73 |
黑龙江省 |
91 |
83 |
91.2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60 |
57 |
95.00 |
广东省 |
28 |
27 |
96.43 |
青海省 |
24 |
22 |
91.67 |
福建省 |
10 |
10 |
80.00 |
四川省 |
26 |
24 |
92.31 |
浙江省 |
36 |
35 |
97.22 |
海南省 |
28 |
26 |
92.86 |
河北省 |
41 |
39 |
95.12 |
河南省 |
25 |
23 |
92.00 |
安徽省 |
60 |
52 |
86.67 |
内蒙古自治区 |
69 |
65 |
94.20 |
吉林省 |
33 |
31 |
93.94 |
江苏省 |
36 |
33 |
91.67 |
山西省 |
67 |
52 |
77.61 |
贵州省 |
58 |
54 |
93.1 |
云南省 |
25 |
20 |
80.00 |
天津市 |
38 |
34 |
89.47 |
陕西省 |
12 |
11 |
91.67 |
北京市 |
8 |
8 |
100.00 |
甘肃省 |
17 |
14 |
82.35 |
表2-4各省份就业率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辽宁生源毕业人数为2358人,就业人数为2219人,就业率为93.91%。省内各城市就业率详见表2-5
生源地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沈阳 |
364 |
351 |
96.43 |
大连 |
379 |
358 |
94.46 |
鞍山 |
189 |
178 |
94.18 |
葫芦岛 |
118 |
111 |
94.07 |
阜新 |
98 |
93 |
94.9 |
朝阳 |
185 |
172 |
92.97 |
盘锦 |
136 |
130 |
95.59 |
铁岭 |
128 |
117 |
91.41 |
锦州 |
156 |
145 |
92.95 |
本溪 |
82 |
71 |
86.59 |
抚顺 |
113 |
104 |
92.04 |
辽阳 |
115 |
96 |
83.48 |
营口 |
182 |
176 |
96.7 |
丹东 |
113 |
109 |
96.46 |
表2-5省内各市生源就业率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将毕业生总体毕业流向划分为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533人、自主创业3人、应征义务兵27人、国内升学149人、出国出境67人、灵活就业204人、合同就业100人和待就业242人。全校3326名毕业生中,就业人数3084人。
其中本科毕业生2852人,就业率92.29%,就业人数2632人,其中协议就业2175人,升学70人,出国67人,参军20人,创业3人,灵活就业196人,合同就业100人。
专科毕业生474人,就业率为95.36%,就业人数452人,其中协议就业358人,灵活就业8人,合同0人,升学79人,出国0人,参军7人。全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去向见图3-1。
图3-1毕业就业去向比例
2018届毕业生中已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有253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6.16%;分专业来看,各个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签约就业协议形式来实现就业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金融学、财务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法学专业的学生中签就业协议就业的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宣传,做好我校2018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共计27人应征义务兵。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的有14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4.48%,主要考取院校有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国内升学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通过提升自身的学历和能力,来增强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我校出国出境的毕业生有67人,根据公式“毕业生出国率=(出国出境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计算得出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出国率为2.01%。
我校未就业指“待就业”毕业去向。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学校2018届毕业生中“待就业”有242人,占7.28%。
2018届毕业生中,各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主要为:单位就业、国内升学、出国出境、应征义务兵。详见表3-2.
专业 |
单位就业 |
国内升学 |
出国出境 |
待就业 |
应征义务兵 |
财务管理 |
276 |
6 |
7 |
28 |
1 |
财政学 |
69 |
2 |
0 |
16 |
0 |
法学 |
138 |
9 |
0 |
9 |
0 |
工程管理 |
117 |
2 |
2 |
8 |
3 |
广播电视编导 |
52 |
2 |
1 |
1 |
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92 |
2 |
7 |
21 |
5 |
会计学 |
364 |
9 |
52 |
54 |
0 |
金融学 |
328 |
6 |
7 |
24 |
1 |
经济统计学 |
54 |
0 |
1 |
9 |
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39 |
1 |
1 |
2 |
0 |
旅游管理 |
133 |
0 |
4 |
11 |
3 |
人力资源管理 |
67 |
4 |
2 |
2 |
1 |
商务英语 |
118 |
5 |
7 |
9 |
2 |
审计学 |
60 |
8 |
3 |
10 |
1 |
市场营销学 |
130 |
7 |
7 |
2 |
0 |
税收学 |
83 |
1 |
0 |
3 |
0 |
物流管理 |
142 |
3 |
2 |
5 |
1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1 |
0 |
0 |
0 |
0 |
资产评估 |
59 |
3 |
4 |
6 |
1 |
环境艺术设计 |
38 |
1 |
0 |
1 |
2 |
会计 |
195 |
52 |
0 |
13 |
4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45 |
24 |
0 |
4 |
0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44 |
2 |
0 |
2 |
1 |
装潢艺术设计 |
44 |
0 |
0 |
2 |
0 |
表3-2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毕业流向
2018届毕业生中,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分布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乡镇农村,毕业生生源地详见图3-3。
图3-3毕业生工作地点
2018届毕业生中,女生的单位就业比例、国内升学、出国留学、待就业比例均高于男生,而女生的应征义务兵比例低于男生。见图3-4。
图3-4男女生就业去向比例
2018届毕业生中,本地生源单位就业、国内升学、应征义务兵、待就业比例均高于外地生源毕业生,分别为72.13%、 73.83% 、74.07%、60.74%;而本地生源毕业生出国出境比例则低于外地生源毕业生。见表3-5.
生源地 |
单位就业 |
国内升学 |
应征义务兵 |
出国出境 |
待就业 |
|
〈![endif]〉 | ||||||
本地生源 |
72.13% |
73.83% |
74.07% |
47.76% |
60.74% |
|
外地生源 |
27.87% |
26.17% |
25.93% |
52.24% |
39.26% |
表3-5省内省外就业去向比例
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分为党政机关、教育机关、医疗单位、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具体见图3-6
图3-6 2018届毕业生协议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2018届毕业生单位所属行业的分布较为广泛,见图3-7。
图3-7单位所属行业比例
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研究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在2018届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后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毕业流向分析、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等模块。调研工作历时30天共收到毕业生有效问卷3142份,回收率达到94.47%。祥见表4-1。
学院 |
专业 |
问卷发放数 |
问卷回收数 |
专业回收率 |
学院回收率 |
|
〈![endif]〉 | ||||||
会计学院 |
财务管理 |
318 |
291 |
91.5 |
92.44 |
|
会计学 |
440 |
398 |
90.45 |
|||
审计学 |
82 |
82 |
100 |
|||
资产评估 |
73 |
73 |
100 |
|||
经济学院 |
税收学 |
87 |
87 |
100 |
93.51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28 |
210 |
92.11 |
|||
财政学 |
87 |
87 |
100 |
|||
金融学 |
366 |
330 |
90.16 |
|||
经济统计学 |
64 |
64 |
100 |
|||
工商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43 |
43 |
100 |
96.41 |
|
旅游管理 |
151 |
143 |
94.7 |
|||
人力资源管理 |
76 |
76 |
100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1 |
51 |
100 |
|||
物流管理 |
153 |
148 |
96.73 |
|||
市场营销学 |
146 |
138 |
94.52 |
|||
工程管理 |
133 |
127 |
95.49 |
|||
法学院 |
法学 |
157 |
148 |
94.27 |
95.77 |
|
广播电视编导 |
56 |
56 |
100 |
|||
国际商学院 |
商务英语 |
141 |
135 |
95.74 |
95.74 |
|
高职学院 |
环境艺术设计 |
42 |
42 |
100 |
95.99 |
|
会计 |
264 |
245 |
92.8 |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73 |
73 |
100 |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49 |
49 |
100 |
|||
装潢艺术设计 |
46 |
46 |
100 |
表4-1 2018届毕业生调研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主要是指毕业生结合自身求职预期对当前签约单位总体情况的认可程度,调查时毕业生去向为“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其他签约形式就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见图4-2。
图4-2 毕业生对签约单位满意度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原因,排名首位的是薪资较低,占比为23.41%。见图4-3。
图4-3毕业生不满意签约单位的原因
63.1%的毕业生认为已落实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36.9%的毕业生认为已落实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毕业生整体的专业对口度较高,可见我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见图4-4。
图4-4从事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比对图
总体来看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兴趣爱好,工作环境,工资收入待遇等原因。见图4-5。
图4-5 2018届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原因
影响毕业生薪酬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专业、学历、地域等,因此在做该项调研工作时我们着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自己的就业单位进行分析,并将几个重要影响因素组合成不同维度对该项指标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解读。见图4-6。
图4-6 2018届毕业生年薪
调查显示困扰毕业生的因素主要有“招聘信息偏少”、“就业形势不乐观”、“对职场缺乏了解”、“可利用人脉资源较少”等几方面因素。见图4-7。
图4-7困扰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75%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因是缺乏实践经验。见图4-8。
图4-8目前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相关问题,我们进一步调查了一下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调查结果对我校今后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建设性意见。见图4-9。
图4-9毕业生希望学校给予何种帮助
2018届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主要为秋季大型招聘会;以专业类群为主划分的大中型招聘会;小型专场招聘会以及发布的网络平台招聘信息。近年来,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遍布于全国各行各业,以下为部分用人单位名称详见表4-10。
单位名称 |
单位名称 |
大连保税区国宝人才市场 |
三寰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
大连阿尔宾集团有限公司 |
大连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 |
大连蒙恩物流有限公司 |
江苏萱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大连一清会计师事务所 |
申银万国证券东北公司 |
大连富丽华大酒店 |
大连窝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大连圣亚旅游控股有限公司 |
大连忆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光大银行 |
大连万国国际经济合作有限公司 |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大连东软睿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大连海昌集团 |
杭州万沄科技有限公司 |
辽宁鸿文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能运物流有限公司 |
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万达金融百年人寿有限公司 |
青岛三利集团 |
东北能源电力有限公司 |
图4-10部分用人单位名称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党委负总责,校长办公会就业创业专项专题议事。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严把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建立了“学校领导包院系、院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三包”责任体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同时,充分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主动作为。各二级学院建立专兼职就业创业队伍,规范和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和责任机制,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全员抓就业、全程促就业的工作格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开辟专用场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保驾护航。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大力宣传确切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就业创业工作制度及政策,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深入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研究就业创业工作,制定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做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
学院在2018年3月28日下发了《关于成立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大连财经学院总支【2017】5号)文件。全年召开校级就业创业工作部署会议10余场,各二级学院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全院就业工作会议。严把毕业生就业质量关,实行就业责任到个人制度,每周统计上报就业率,及时反馈,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坚决打击就业协议的滥签,假签现象,制定完善的就业工作评估考核制度。
完成就业信息网站的更新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短信、微信、校园网络平台发送招聘信息,确保每一个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就业动向。由专人负责每天更新就业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招聘信息,建设毕业生供求信息网,为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让学生更加便利的了解各个企业的用人信息,就业信息的内容详细丰富,在方便了毕业生和单位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就业供需对接。
重视校园市场的建设,根据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广泛开展校地对接、校产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开辟省内就业市场,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加强引导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工作,做到为每位毕业生精准化服务。2018年11月8日,举办了秋季大型校园招聘会,参会企业高达300家,招聘会当天有30多家企业召开了专场宣讲会,参会同学4000余人,提供岗位数量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面举办专场招聘会50余场。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宣传实施 “三支一扶计划”“辽西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同时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就业创业工作的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和辽宁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完善硬件条件,更新培训内容,优化基地环境设施及空间布局。校实践中心协同二级学院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实践基地。
不断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开设《大学, 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必修课及《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SYB》、《KAB》选修课内容。, 另外,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就业与创业的理念与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各类课程设计中增加实习实践、学生体验相关环节。
根据学生个人需求,组织就业创业指导专兼职教师,从发展规划、就业政策、求职准备、创业选择等多角度进行个性咨询辅导,并行程记录。根据咨询内容,跟踪学生就业创业状况。
各学院建立了就业特殊群体信息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少数民族以及残疾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库,并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个性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就业去向意愿、就业期望值变动、就业进展情况等,对上述学生开展就业帮扶、求职创业补贴、电话跟踪服务和就业推荐。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和勉励语精神,认真落实学费资助、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我校制定了《大连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管理办法》,出台了《在校大学生士兵远程考试及答辩办法》等政策文件,促进大学生征兵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2018年征兵QQ群,微信群,随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为切实推动我校校友工作不断健康向上的发展,进一步汲取、宣传、分享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激励在校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学习。从3月15日起,每月15日发布校友专访,截止到目前共发布了10期校友专访。本学年招生就业处共举办了两期校友讲坛活动,优秀校友为在校生讲述学习体会、成长经历、职场感悟。各二级学院也积极邀请毕业校友回校做巡讲和报告。活动深入挖掘了广大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引导、激励和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秉承我校创业孵化中心“乐居大财,创享未来”的服务理念,每年开展两次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入驻孵化基地评审。为团队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进一步帮助我校大学生早日实现创业梦。
同时,为进一步搭建“校企创业孵化”合作平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我校与四家校外创业基地举行了签约仪式,签订了校企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协议。
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我校于2018年5月开展了“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工作。共有31组项目申报,通过层层筛选,我校获得国家级立项4项,省级立项7项,校级立项22项。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文件精神,激发大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的能力,我校2018年3月15日开展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园选拔赛”。 15支队伍脱颖而出并代表我校参加辽宁省总决赛。最终,我校获得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11项。
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第19届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于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盛大举行。我校积极组织就业与创业联合会学生干部及其他在校学生,协助海创周工作人员圆满完成会场的服务工作。志愿者活动加强了我校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同步提升,并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阅历,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创业创新的力量,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
2018年9月,我校开展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快递”创新创业大赛的校赛选拔。经过层层筛选,我校共选送5支团队项目至国赛,最终2项作品入围全国大赛前100名。大赛成功展示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果,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实现青春梦想。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全面落实学校“创新创业”的指导方针,我校2018年10月开展2018“壹优雅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销大赛。大赛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营销专业技能,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2018年11月15日,由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大连市就业服务中心承办的首届“大连市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在市人社局七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在个人综合能力竞赛中,我校SYB讲师战婷、SYB讲师吕英飒荣获“优秀奖”。在课程作品设计赛中,SYB讲师王晓雪获得二等奖,SYB讲师战婷和SYB讲师吕英飒获得“优秀奖”。此外,我校荣获此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学校需进一步完善建立就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就业数据统计和发布责任制,动态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强对二级学院就业数据进行监测和核查工作,确保就业数据真是准确,学校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工作。
组织各二级学院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信息收集工作,要定期做好跟踪随访,通过对未就业学生信息的分析,根据其就业意向和服务需求,将有针对性的岗位和就业服务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助其尽快就业。
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做到精准推送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完善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精准化、个性化。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校将把“稳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脚踏实地,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全面做好我校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